作为护工,无锡市民刘彩仙照顾病人,就像照顾自己的孩子一样。另一方面,她最大的愿望是“当自己做不动时,能像城里人一样有人照顾。”
11月2日早晨,记者在无锡市河埒口一家医院的神经内科病房看到了43岁的护工刘彩仙,身体健壮、面容和善、做事麻利,这是她给记者的第一印象。简单交谈后,她找出一件护工服让记者穿上,于是我化身临时护工,帮她护理三位病人。
这三位都非同一般:10床的冯阿婆89岁,每天要连续输液十几个小时,除了要随时观察输液瓶,每隔几分钟还要拍背咳痰,每两小时要翻身一次并查看有无排便,一天要喂6次鼻饲;1床的张阿婆70来岁,是植物人,虽没有输液,但也要定时翻身,查看大小便,并定时喂饭;2床的陈阿婆年龄最大,91岁,退休前是一名小学老师,因脑梗塞入院,神志却一直清醒,所以护理起来反而最轻松。
同时要照顾三位高龄病人,许多琐碎的事情穿插进行,记者显得有些手忙脚乱:听到冯阿婆咳嗽了,赶忙凑上去拍背,却不敢下手。见病人咳嗽得更厉害了,刘阿姨赶紧走过来一边帮她翻身拍背,一边像哄孩子一样让阿婆用力咳出来,并随手撕一张纸在阿婆嘴边接着。阿婆终于恢复了平静,刘阿姨又赶到隔壁病房,帮助另一个植物人病人翻身。掀开被子后,记者一下子惊呆了:身下是一大片大便!毫无护理经验的我,一时不知怎么办才好。刘阿姨一点都不惊慌,熟练地将病人翻过身,抽出底下的尿片,又帮病人擦拭干净,重新垫上干净尿片。
整整一个上午,我这个临时护工显得有些手足无措,倒是刘阿姨几乎没有停歇,却手脚麻利,一会儿帮病人翻身,一会儿又要拍背按摩,还要时不时看一下输液瓶。“这么多琐碎的事情,而且每个病人的护理内容不一样,怎么还会做得如此有条有理?“刘阿姨笑着说,“习惯了。再说,只要你把每一位病人都当作自己的亲人,照顾起来自然就会主动、自然了,用不着想了才去做。”
她确实是把每一位病人当作亲人来照料。那位植物人病人,因脑溢血入院到现在两个多月,家属只在入院时交了费用,找刘阿姨护理时也只说了句“护理费以后再给”,就再也没来探望过一次。但刘阿姨照顾她毫无敷衍之意,明知病人没有意识,她在翻身、换尿片时总要先告诉病人,好像怕惊动了她。隔壁床的病人家属忍不住告诉记者,其实刘阿姨是自己花钱给她买尿片、自己打饭给她吃,亲生女儿也不过如此。刘阿姨却轻描淡写地说,这个阿婆身边没有家属,总不能眼看着她无人照顾,要是自己的亲人怎么忍心?
上午10时许,10床冯阿婆的孙女前来探望,提起刘阿姨,她赞不绝口,“老人每天打点滴就有十几小时,刘阿姨这一个多月整夜守在床边。”更让家属感动的是,刘阿姨跟老太太讲话时都是凑近她耳边,拍拍脸蛋,擦身时也时时小心不碰掉导尿管。没有浓浓爱心的人,是绝不会如此细腻周到的。
短暂的体验突然让记者明白了自己为什么笨手笨脚,原来护工不仅要技术熟练,更重要的是要对病人有感情。护工护理病人如同父母照顾毫无自理能力的婴儿,她们所有的生活节奏都要围绕病人进行,比如病人晚上要输液,就不能合眼,即使不输液时,只要病人一咳嗽,就要立刻起身。刘阿姨说,做护工14年来她几乎没有睡过一个完整觉。有时,她正在吃饭,病人却大便了,于是就要放下饭碗去处理,等处理完了,又重新端起碗。
一个上午的体验很快过去。中午11点15分,刘阿姨出去打饭,回来后到病房阳台上,和她的丈夫一起吃午饭。原来她的丈夫在同一病房大楼做护工,这也是一天中夫妻俩难得能够碰面的机会。相比之下,大多数护工就没她那么幸运了,她们一年四季也难得回家,基本上每天就吃住在医院,有的只有在农忙时才回去同家人团聚。
告别时,记者问刘阿姨最大的愿望是什么。“就是希望自己哪天干不动了,也能像城里老人一样有人料理。”她担心自己护理了别人半辈子,到了老了,病了,也许不能享受到同样的照顾。(柯玉蓉)
总部 | |
18651513637 | |
无锡总店 | |
13013609299 | |
无锡九院店 | |
18651513637 | |
无锡五河店 | |
18351583121 | |
无锡万科店 | |
18921271889 | |
无锡四院店 | |
18018390330 | |
详细地址>> |